来源时间为:2022-09-15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红河州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8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红河州“十四五”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工程
红河州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2021—2025年)
一、红河州气象防灾减灾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时期,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红河州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红河州“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基本实现,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能力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健全,应对灾害能力不断加强。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制定了各级“内响应外联动”服务机制,建立了部门间高效的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探索了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员等解决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办法,建立了覆盖全州1313个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成立了州本级和13个县市级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落实地方人员编制17人。全面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制定了《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规范》《县级气象灾害分级防御规范》《重大气象灾害“叫应”制度》《内响应外联动规范》《气象信息员管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留痕管理制度》等制度和规范,以“六个一”为抓手,县市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扩宽服务覆盖面,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高。加强决策服务能力建设,围绕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专题重点活动保障,进一步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应急联动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与应急、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电力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完善部门间自然灾害会商制度,提高自然灾害联防能力,建立预警联动和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气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监测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建成“全自动、多要素、全天候”的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稳步提升。完成了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改造,增加了降水天气现象仪、日照自动观测设备、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多温多雨设备;对61个区域自动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由2要素升级到6要素;升级了蒙自三级辐射站;更新了蒙自探空站设备;建成了红河州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现代气象监测预警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2019年11月26日,由中国气象局、红河州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红河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开展试运行。根据“规模适中、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原则,红河州气象部门依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云南红河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项目、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台站综合改善项目,完成了州本级、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石屏县等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金平县、蒙自市台站环境综合改善,台站面貌焕然一新,气象监测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精准预报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了州、县市级一体化监测预警业务平台,建立基于同一数据源的无缝隙、精细化格点产品体系,实现各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与CIMISS数据库的直接对接和省级预报预测产品实时同步共享。进一步优化完善州、县市两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布局和流程,建立州、县市预报产品共享平台,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满足需求的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布局。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形成了气象灾害预警、公众气象预报、专业气象服务、重要天气消息、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监测情报等服务产品。巩固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气象显示屏等传统服务手段,拓展微信、微博、APP等服务渠道。开展智慧化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制作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并将产品通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综合平台”订制、传真、QQ群、微信公众号、短信等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完成“红河州水电、国土、电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暨手机气象服务APP的推广应用,强化气象科技手段运用,推动气象服务智能化发展。积极打造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金平蝴蝶谷、红河县撒玛坝梯田等特色旅游气象服务中心,蒙自市、泸西县、弥勒市、元阳县机场气象服务等服务品牌。
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日趋深化。加强生态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开展石屏县异龙湖生态补水常态化人工增雨工作,建设固定作业点3个,烟炉作业点3个,流动作业点1个,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助力红河州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完善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对50个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进行标准化改造,健全完善了作业空域申报系统和远程指挥系统,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深化与环保部门协同配合,联合开展大气污染有关课题研究,强化不利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红河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2018年以来,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河州气象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指导各县市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助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通过不懈努力,2020年11月24日,红河州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等12个县市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加上已于2019年创建成功的屏边县,红河州成功创建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荣获“天然氧吧城市”称号。
气象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增强。《红河州气象条例》的颁布施行,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2019年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红河州气象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加大了对各项气象法规的执法力度,有力保障了气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速。全面加强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稳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已形成了16个基层党组织、92名在职党员队伍构成的组织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科研人员在科研课题申报方面更加积极,共有26项科研课题立项实施,获得5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发表文章37篇。气象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有在职在编职工169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共134人,占79.3,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高级工程师16人,具有中级职称任职资格的有84人。气象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推进依法行政管理、规范气象执法、推进气象立法、普及气象法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加强气象法规科普宣传。各级气象部门更加注重文化建设,联合红河州总工会、红河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功举办了四届红河州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多次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调动了职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自愿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文明单位创建,获评州(市)级文明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7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努力做到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阶段,是红河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红河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气象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其作为新时代红河州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为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新需求。云南省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战略实施,着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这些战略实施都迫切需要全面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全国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服务。红河州开展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弥勒泸西一体化发展、建水石屏“一湖两城”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建设、哈尼梯田遗产区保护利用、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建设、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这都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在城市气象、交通气象、农业气象、生态气象等服务领域发力,做好全方位、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红河州国民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建设各领域的精细化服务需求。
气象业务技术呈现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新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为气象科技发展赋予了新动能。同时,国家对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未来“云 端”的气象技术体制和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统筹集约的新型气象业务体制已确立,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向着“广覆盖、细分辨、高精度、深应用”方向发展,预报预测业务向着“全覆盖、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型”方向发展,气象服务业务向着“普惠化、个性化、跨领域、融入式”方向发展,信息网络业务向着“集约协同高效,数据、算法、算力紧耦合”的方向发展,更加鼓励更加开放、众创、社会广泛参与气象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要抓牢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强化创新驱动,有序推动业务服务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发展。
经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红河州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气象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气象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监测预警设施布局不合理。综合观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气象资料加工处理和共享供给等综合业务能力不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气象探测装备性能需提升,气象与部门、行业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水平低。气象预报预测水平还不够高,对上级精细化产品的本地化应用不够深入。新型现代化气象装备投入还不够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及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薄弱,不能满足防灾需求。红河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项目尚未启动建设。二是气象业务能力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气象监测还不够精密,基础气象观测站网有效监测覆盖不足,观测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生态环境等专业观测技术和监测能力仍比较落后。智能网格预报预测及应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三是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还不完善,乡镇、村委会(社区)和重点单位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指导和保障机制待完善。以气象灾害